穿搭太丑被约谈?古完美体育人可不敢穿丑衣服

  衣服 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3-13 09:44:42

  完美体育近日,视频《上班穿的太恶心,被领导约谈了》引起全网热议,“年轻人穿丑衣服上班”登上多个平台热搜,“上班恶心穿搭”成为网络热梗。网友表示“压箱底的丑衣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”“反正办公室没有在乎的人”。

  当你把“今天穿丑衣服上班”的主意告诉古人的时候,他十有八九会大喊一声“你我无冤无仇,何必出此毒策!”

  《帝诰》记载,商汤“施章乃服明上下”,这意味着早在商朝就有了服饰等级制度,该制度在之后的三千年里演化生长延续至清,直到民国成立,人们才有了“穿衣自由”。

  秦汉开始以袍为朝服,服色随时节而变,春青、夏朱、季夏黄、秋白、冬黑,不过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有所区别。

  隋唐之后,服饰等级制度渐渐走向成熟。以宋为例,官员需要准备N套衣服应对不同的场合,出席祭祀要穿祭服,面圣上朝要穿朝服完美体育,节日来临要穿时服,每天上班要穿公服。不同衣服的版型、颜色、配饰都有详细的规定,其中公服用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,三品以上穿紫,五品以上穿红,七品穿绿,九品穿青。

  大文豪苏轼一生沉浮,几上几下,这四种颜色的官服都“有幸”穿过。元祐元年,旧党得势,因抨击新政而被贬的苏轼被召回,此时他穿着绿色的七品官服觐见哲宗,相谈甚欢,升为从六品起居舍人,并赐服制。当天晚上苏轼回家的时候,就已经换了一身红袍,不需言语,旁人也知他高升。3个月后,苏轼又升为四品中书舍人,绯袍银鱼袋相应地换成了紫袍金鱼袋。

  随着时间的发展,官服制度愈发繁琐。明代官员甚至连衣服上绣什么图案也要管,皇亲国戚、公侯伯爵,穿麒麟、白泽。文官一品到九品分别穿仙鹤、锦鸡、孔雀、云雁、白鹇完美体育、鹭鸶、鸂鶒、黄鹂和鹌鹑。武将则分别绣狮子、老虎、豹子、熊、彪、犀牛、海马。时人称之为“衣冠禽兽”。

  “唐人重服章”,唐《通典》规定“三品以上服紫,四品、五品以上服绯”,规定出台后民间穿紫之风盛行,一时间“贵贱莫辩”。唐高宗对此非常生气完美体育,严令“自今以后,衣服上下,各依品秩。上得通下,下不得僭上。仍令有司,严加禁断。”(《唐会要》)大官可以穿小官的衣服,但小官不能穿大官的衣服,如果僭越,那么“有关部门严肃处理(仍令有司,严加禁断)”。

  怎么个严肃处理呢?《唐律疏议》有记载:“违式文而著服色者,笞四十。”这四十大棍可不简单,行刑人若是手重,把人打死也是常见。

  不止穿错衣服有罪,私自纺造高级服饰也是大罪一条,“私造违样绫锦,勘当得实,先决杖一百。”

  宋代处罚犹胜于唐,《宋刑统》规定若服饰违法,打100棍,如遇大赦,100棍可免,但衣服必须改。“于令有违者,杖一百。虽会赦,皆令改去之”

  而且宋代规定经常发生变化,“端拱二年,诏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、商贾、伎术、不系官伶人,只许服皂、白衣,铁、角带,不得服紫”。

  明代同样有法律规定。《大明律》:“若违式僭用,有官者杖一百,罢职不叙。无官者,笞五十,罪坐家长。”

  明代创新性的提出了“官员乱穿,罪加一等”的惩罚,有官免官,无官连坐。还加入了举报机制“首告者,官给赏银五十两。若工匠能自首者,免罪,一体给赏。”

  宋代穿紫之风盛行,民间知法犯法者不可胜数。法不责众,朝廷只好“至道元年,复许庶人服紫”。

  明代弘治元年(1488年),明政府针对百姓“服饰拟于王者,饮食房屋胜于诸侯”的现象,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出动了大批锦衣卫和御史,风气一时好转,但最终仍然不了了之。

  嘉靖十六年更是有位“倒霉蛋”面圣时被皇帝逮到完美体育,兵部尚书张瓒穿蟒纹,嘉靖责问阁臣夏言:“尚书二品,何自服蟒?”夏言为张瓒开脱:“飞鱼服色彩鲜艳,有点像蟒而已。”嘉靖大怒:“飞鱼和蟒我分不清吗!怎么绣了两只角?”于是亲自下令严禁,“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、飞鱼、斗牛、违禁华异服色”。

  今天戏曲业有句老话叫“宁穿旧,不穿错”,这正是官服制度在民间的产生影响。

  不按照规定穿衣服,特意穿一些“奇装异服”,古人称之为“服妖”。《汉书》有言“风俗狂慢,变节易度,则为剽轻奇怪之服,故有服妖。”

  譬如晋献公和太子申生。没错,就是“申生在内而亡,重耳在外而安”的那个申生。据说申生外出时,晋献公给他准备了一件“偏衣”(衣服中缝两边的颜色不一样的衣服),看到的人说晋献公有谋害太子之心思。四年之后,申生果然被迫自杀了。

  再比如昌邑王刘贺,他仅在位27天就被废黜,大臣总结反思,认为刘贺倒台的原因是帽子穿的不对,“厥咎人奴冠”。

  王莽立新后,更始政权的一些将军喜欢穿女装,有人说“服之不衷完美体育,身之灾也”。

  隐藏在服妖和官服制度之后的,其实是古代的礼法文化,强调上下尊卑,等级森严。

  对等级制度的重视,来源于宗法制度。大宗继承职位,小宗只能降级,天子作为天下大宗,对诸侯有命令之权。国家有国家的宗法,民间也有家族的宗法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